發文機關: | 欽州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2年3月29日 |
---|---|---|---|
標 題: | 欽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欽州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35年)的通知 | ||
發文字號: | 欽政發〔2022〕5號 | 發布日期: | 2022年04月07日 |
欽州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
(2021-2035年)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西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桂政發〔2021〕30號)、《欽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欽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欽政發〔2021〕11號)要求,為明確2021-2035年期間欽州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階段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進一步提升全市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結合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義
“十三五”以來,各縣區、各部門圍繞全市發展大局,團結協作,積極開展青少年、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科普活動社會參與面不斷擴大,帶動全民科學素質水平整體提高;科學教育與科普活動廣泛開展、科普資源不斷豐富、科普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2020年,全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6.5%,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
與此同時,欽州作為經濟后發展城市,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與廣西先進地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發展還不平衡,未能充分支撐欽州加快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總體偏低,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科普技術手段相對落后,科普服務能力亟待提升;科普經費投入不足,市、縣區科技館沒有建立,基層科普基礎薄弱;科普工作體制機制不完善、全社會參與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等。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我市圍繞建設“廣西工業強市”新使命,構建“港、區、產、城、人”發展愿景,全面實施“建大港、壯產業、造濱城、美鄉村”四輪驅動戰略,爭當廣西“面朝大海、向海圖強”排頭兵的關鍵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開展新時代全民科學素質行動,進一步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不斷提升人力資源質量,對助力欽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關于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以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為重點,著力打造以社會化協同為基礎、以智慧化傳播為手段、以規范化建設為支撐的科學素質建設生態,面向基層、服務民生,完善機制、繼承創新,精準發力、跨越發展,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提升科普公共服務能力,構建科學素質建設發展新格局,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欽州篇章貢獻力量。
(二)基本原則。
1. 突出科學精神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加強理性質疑、勇于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定創新自信,形成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2. 堅持協同推進。各級人民政府強化組織領導、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發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基層組織、科學共同體、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活力,激發全民參與積極性,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
3. 深化供給側改革。破除制約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突出價值導向,創新組織動員機制,強化政策法規保障,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創新,提高科普的知識含量,加強科普設施建設,滿足全社會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
4. 體現民族特色。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少數民族聚居地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進步政策和科普知識宣傳,突出科普的區域化和精準性,推進全市各族人民科學素質共同提升。
(三)發展目標。
2025年目標:力爭全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長足發展,適應創新型欽州建設需求的現代公民科學素質工作體系基本建成,“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各縣區、各類人群科學素質差距明顯縮小,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崇尚創新、科學理性、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
2035年遠景目標:全市城鄉、區域科學素質發展差距顯著縮小??破展卜站然緦崿F,科普服務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基本完善,科普參與全市治理的能力顯著提高,創新生態建設實現新發展,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為譜寫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欽州篇章、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三、開展提升行動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提高,更好地服務欽州市高質量發展,在“十四五”時期開展5項提升行動。
(一)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 大力弘揚和傳承科學精神。以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依托“快樂科普校園行”、“少年強科普教育工程”,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圍繞提升青少年科技素質,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方式方法,培養科技后備人才。持續開展欽州市“薪火相傳”青少年坭興陶藝創作大賽、欽州市青少年機器人比賽、欽州市青少年科學節、欽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欽州市青少年科技運動會等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活動,把傳承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貫穿于育人全鏈條,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深植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理念。
2. 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水平。大力推進各年齡段青少年科學教育,把科學教育貫穿于學校文化教育的各個環節,全面落實科學課程標準,豐富科學教育課程的內容和實踐,開展豐富多彩的研學實踐活動。進一步優化青少年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接受科學教育的銜接,加強對探究性學習的指導,增強學科間科學素養的橫向配合,重視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加大引導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和應用力度,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
3. 營造多方參與的科學教育氛圍。充分整合青少年科學教育資源,實現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有效銜接,促進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機結合。鼓勵中小學校充分發揮教師、家長在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開展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的課后服務。推進市、縣區兩級科技館建設,積極利用市、縣區兩級青少年活動中心、青少年科學實驗室、社區活動場所和各類科普教育基地,廣泛開展青少年科學探究與實踐活動。全面加大中小學生接受科學教育力度,通過“大手拉小手”關愛行動、科普大篷車走基層行動、流動科技館巡展、鄉村學校少年宮、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等,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教育和科普活動,實現科普資源共建共享。
4. 完善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機制。大力支持和廣泛開展各類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發現、培養和激勵機制。通過參加廣西青少年科技創新自治區主席獎評選活動、青少年科學節、青少年科技運動會、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等,為青少年提供科技創意、發明創造等多樣化的展示平臺,激勵和引導廣大青少年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和支持青少年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加強與先進地區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推動科普資源的共享。
〔牽頭單位:市教育局,團市委、市科協;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委),市婦聯,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
(二)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 廣泛開展農村科普活動。廣泛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農民豐收節、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和八桂科普大行動等活動,重點圍繞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綠色生產、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內容,傳播科學的生產生活理念,反對邪教和破除封建迷信,幫助農民建立科學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科學素養,推進“美麗村屯”建設行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樹立鄉風文明新風尚。
2. 大力培育高素質現代農民。圍繞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人才需求,充分發揮組織部門的壯美廣西·黨建云平臺、宣傳部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農業農村部門的農業推廣服務站(所)和文旅部門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在農村培訓中的作用,面向農民開展科學教育培訓。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實用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創業能力,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培訓工程、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訓工程,舉辦新時代農民技能大賽、鄉土人才創新大賽等。培養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新時代高素質農民?!笆奈濉逼陂g,培養4000名高素質農民,培育一批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
3. 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支持多元主體參與鄉村振興,開展新型科技助農行動。組織動員科技人員深入鄉村開展科技志愿服務,開展鄉村科技特派員服務行動。建設完善一批科技小院,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資源扎根農業農村。依托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和廣西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建設完善科普示范村、科普基地、基層農技協等農村科普示范體系,完善農業知識普及網絡,促進科技助農、科技惠農,加強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普及。
4. 加強農村科普服務平臺和資源建設。加強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場所的科普資源配置,提升科普服務能力。引導有條件的縣區深入開展科普示范縣區、健康促進縣區、文明村鎮等創建活動,推進農村科普基地和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加強農村科普服務網絡建設,發揮農村各類實用人才作用,組建以農村實用人才、鄉土人才為主體的農技專家咨詢服務團和志愿者隊伍。
5. 加強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建立農村科普信息服務體系,將科普設施納入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統一規劃建設,充分利用“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等加強科普內容推送,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在農村落地應用,提高農民使用電子設備和互聯網的興趣與獲得科學教育、科普知識的能力。開展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農民微視頻展播、農技“云課堂”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學教育和科普活動,培養智慧農民。強化以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中的應用。
6. 著力加強農村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的科普工作。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脫貧地區、水庫移民區、偏遠地區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建設,引導社會科普資源向農村傾斜,加大對少數民族群眾、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的科普服務力度,優先扶持邊遠山區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面向農村群眾的各類科普資源的集成共享工作,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開展面向邊遠地區農民群眾的科普教育、傳播與普及,組織開展內容豐富的科普宣傳活動。
〔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科協;配合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林業局、市鄉村振興局,市氣象局〕
(三)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 提升產業工人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更好服務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廣泛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開展“中國夢·勞動美”宣傳教育、“欽州工匠年度人物”評選等活動,強化產業工人思想政治引領。加強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加快造就更多“廣西工匠”、“欽州工匠”。開展全市勞動模范評選等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
2. 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積極開展企業職工崗位技能培訓、轉崗轉業培訓和“雙千結對”崗位技能培訓,積極開展創新方法培訓,組織開展“五小”等群眾性創新活動,開展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提升產業工人的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增強產業工人的創新力、競爭力,助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將產業工人應具備的基本科學素質內容納入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課程內容和培訓教材。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推進高級研修、急需緊缺人才培訓、崗位技能培訓等專業技術人員培訓項目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項目的建設。
3. 搭建開放的科學知識學習平臺。推廣自治區、市已建立的科學知識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引導群眾通過各類平臺獲得知識普及、知識查詢、知識測試等科普服務。大力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產業工人科普活動,滿足產業工人對科技、科普信息的需求。發揮“科創中國”平臺作用,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的雙促進機制。
4. 開展安全健康主題科普教育活動。圍繞開展多層級、多行業、多工種的勞動和技能競賽,深化“安全生產示范崗”、“巾幗建功”等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月”、“安康杯”等競賽活動,普及安全生產、職業病防護、傳染病防護知識,培養健康積極的心態,提高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5. 實施進城務工人員、新業態從業者科學素質行動。廣泛開展科普進工地等活動,發揮企業、科普機構、科普場館、科學學校、婦女之家等作用,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廣泛組織開展培訓,推動互聯網企業做好快遞員、網約工、互聯網營銷師等群體科學素質提升工作。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在城鎮的穩定就業和科學生活能力,促進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水利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氣象局)
(四)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 培育老年人健康科學的老年生活觀。廣泛宣傳科學的世界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老年人的生活和宣傳教育活動中,鼓勵老年人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晚年生活,追求自我完善,提高主觀幸福感。宣傳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提高老年人破除迷信、辨別偽科學的能力。
2. 開展老年人信息素養提升行動。加強家庭、社區、社會協同,提升老年人信息素養。依托社區科技志愿活動,普及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基本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有效預防和應對各種信息詐騙,提升老年人應對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發展的能力,增強老年人適應信息環境的能力,適應智慧城市生活。
3. 開展老年人健康素養提升行動。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通過科普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普及醫療保健、營養膳食、食品安全、健康生活、應急處置、防災減災、低碳環保等知識,讓老年人在獲取科技知識的同時,樹立健康觀念、提高健康素養、養成健康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
4. 健全老年人科普服務體系。加強老年大學、老年學校、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學習點建設,為老年人繼續學習提供便利。充分利用各類圖書館、博物館、坭興陶藝館等公共科普資源,向老年人提供科普服務。發展壯大為老年人提供科普服務的志愿者隊伍,提供貼心和周到的科普服務。
5. 鼓勵老年人參與科技志愿服務工作。營造老年人參與科普服務工作的良好環境,大力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組織,發揮老年人在咨詢、智庫等方面的作用。組建欽州市老年人科普演講團,發揮老科技專家在社區、農村、校園科普中的作用。發展壯大老年志愿者隊伍,鼓勵身體力行、熱心公益事業的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科學普及等志愿服務工作。
(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委老干部局;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氣象局)
(五)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 切實提高科學決策能力。進一步強化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對科教興市、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的認識,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執政理念,增強推進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更好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2. 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切實找準將新發展理念轉化為實踐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提高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履職水平,強化對科學素質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3. 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培訓。認真貫徹落實《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公務員培訓規定》,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學習,準確把握全球科技發展趨勢,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培養,增強把握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大力開展面向基層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脫貧地區干部的科學素質培訓工作。
4. 在公務員錄用中落實科學素質要求。不斷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和任職考察中,強化科學素質有關要求并有效落實。
(牽頭單位:市委組織部;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黨校,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
四、實施重點工程
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著力解決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全民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展,在“十四五”時期實施6項重點工程。
(一)科學教育和培訓工程。
1. 有效提升教師科學素質。在各級各類教師職前培養和繼續教育中,增加科學教育意識和科學素質的相關內容。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將科學精神納入師德師風范疇,推動教師群體廣泛樹立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加大高素質優秀科技教師隊伍的培養力度。
2. 構建完善科學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加強中小學??茖W教師隊伍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中小學校建立專職或兼職科技輔導員隊伍,建立和完善科技輔導員激勵機制。加強科學教師人才培養和業務培訓,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不斷提高科學教師科學素質和科學教育水平。組織參加廣西中小學教師科學營等培訓活動,加大對科學教師的培訓力度,通過科學教師研討活動、骨干教師培訓班等,加強對科學教育師資的培養。選派優秀科學教師和科技輔導員參加培訓進修和科技交流活動,提升科學素質和科學創新能力。
3. 組織開展科學教育示范行動。發揮科學教育優秀典型的示范效果,推動科學教育示范學校建設,在“十四五”期間建設不少于10所科學教育示范學校。加大科學教育優秀教學成果展示推廣力度,以點帶面推動科學教育綜合改革,鼓勵和指導中小學校開展優質課程分享活動。開展中小學校長專項培訓,增強中小學校長科學教育理念和意識。發揮教師志愿者團隊的引領示范作用,引導廣大科學教師積極參與科學教育志愿服務。
4. 積極推動科學教育和培訓資源共享。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場館、社區學校、科普教育基地等各類公共機構及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科學教育和培訓,實現科教資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互聯網+”科學教育培訓體系,不斷提高科學教育與培訓水平。
5. 大力推進網絡科普服務行動。加強中小學校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校的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網絡設施、科普設施等基礎配備。充分利用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推動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脫貧地區的科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積極搭建科學教育信息服務公共平臺,推動發展農村中小學?,F代遠程教育和“云課堂”。
〔牽頭單位:市教育局、市科協;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委)、市委黨校,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
(二)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1.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積極引入“科創中國”創新資源,把科技人才集聚的勢能轉化為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動能。推進在科技計劃(工程、專項、基金等)中增設科普任務,作為項目立項和考核內容。推動在相關科技獎項評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標。推動將科普工作實績作為科技人員職稱評聘條件。廣泛開展科技創新主體、科技創新成果科普服務評價,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有效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在科技研發項目、科技人員崗位聘任、研發設施考核中增加科普任務和考核指標。引導科普機構、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單位,挖掘和開發具有欽州特色的科技資源,推進科技創新成果向科普產品轉化,支持重點科普展教品的研究開發。
2. 提高科研機構和科技設施的科普服務能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場館等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大力開發科普資源,推動與傳媒、專業科普組織合作,及時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引導和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工程中心(實驗室)和企業等建設科普場所,增加面向社會開放時間。鼓勵利用科技資源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
3. 推進基礎研究及前沿技術科普化。以科技計劃項目為依托,深入開展科技知識宣傳、展教品研發和科普創作、科普活動等。引導承擔國家、自治區和市重大工程項目的科研團隊和科技工作者,在做好保密工作前提下及時把最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成果向公眾傳播。配合開展院士專家校園行、企業行、社區行、農村行等系列科普活動。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及廣大科技工作者利用自身特色科技資源,編創科普圖書、撰寫科普文章、研發科普展教品和制作科普紀錄片、微視頻、公益廣告等。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協;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
(三)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1. 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與宏觀指導。制定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基本建設計劃。加強科普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和服務能力提升。加大公益性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經費投入,完善社會資金投入優惠政策,引導和扶持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興辦、建設、資助科普基礎設施。
2. 加強現代科普場館建設。力爭開工建設市科技館,加強完善三娘灣中華白海豚科普館建設;繼續推動中國流動科技館在我市巡回展示。市、縣區兩級積極向中國科協爭取配發科普大篷車,增強為基層群眾服務能力。鼓勵和支持綜合類博物館和專業類博物館展示、講解藏品所蘊含的科學內容,重點發揮坭興陶博物館科普能力作用。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及企事業單位,因地制宜建設和發展一批食品藥品、電子機械、航運、石化等各類專業科技展館。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面向公眾開放研發機構、生產設施(流程)或展覽館(廳)。
3. 加強科普基地建設。到2025年力爭全市新創建自治區級科普教育基地5個以上。加強欽州坭興陶、三娘灣中華白海豚科普館、煙霞山、五皇山、小江瓷、氣象預報(觀測站)等各類科普教育基地創新發展,構建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制,提升科普教育服務能力。鼓勵和支持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衛生健康、應急、食品藥品、農業農村、消防等行業或部門建設科普基地。引導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坭興陶藝館、社區教育中心、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老年大學、主題(口袋)公園、林湖公園等強化科普教育功能。積極探索“科普基地+研學+旅游”等發展模式,打造集科普、研學、休閑等于一體的研學旅游教育基地。加強各類科普教育基地的聯動,擴大科普活動影響。
4. 加強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加強城鎮社區科普服務設施和農村基層科普設施、陣地建設,拓展和完善現有基礎設施的科普功能。鼓勵具備條件的鄉鎮(街道)、村(社區)建設具有科學教育、培訓和展示功能的綜合性科普活動場所和科普設施,培育發展社區科普益民和農村科普惠農服務站,加快建設鄉村學校少年宮等農村青少年科技活動場所。到2025年力爭全市70%以上的城市社區建有一個科普活動室(或科普學校)、一個科普畫廊,50%的行政村建成和配備“一站(科普活動站)一欄(科普宣傳欄)一員(鄉村科普員)”。
〔牽頭單位:市科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委)、市委老干部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林業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氣象局〕
(四)應急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1. 完善應急科普長效機制。在市應急防控體系中,加強應急科普會商機制建設,增加科普議題設置。在處置環境污染、重大災害、重大公共衛生等突發事件時,強化跨部門密切協作和媒體溝通協調,及時開展應急科普,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工作。
2. 加強應急科普平臺建設。依托“壯美廣西·智慧廣電”工程,加快推進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建立自治區、市、縣、鎮、村五級貫通的應急廣播科普平臺。聚焦應對事故災難、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環境污染等突發事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廣播、電視、科普e站、應急廣播等宣傳平臺,及時開展應急科普宣傳。推動建立應急科普專家委員會,開展權威發布、專家咨詢、線上傳播、線下服務、專題宣傳等應急科普工作,準確、及時開展科學辟謠,防止假科普、偽科普。
3. 加強應急體驗場館建設。利用現代先進技術和傳播手段,建設涵蓋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方面應急安全常識的線上線下應急安全體驗場館,拓展應急科普宣教陣地。多渠道開展應急科普知識宣傳普及,全方位向公眾宣傳安全文化,提高公眾應急科學素質和防護能力。
4. 強化應急科普內容建設。充分發揮市級學會及智庫專家的作用,開發和引進一批應急科普圖書、科普掛圖、科普視頻等優質科普資源,滿足不同人群的應急科普需求。開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機制和政策法規解讀。推進在戶外LED屏、科普櫥窗、教育基地等設立應急科普宣教專區。
5. 開展應急科普主題宣教活動。利用全國防災減災日、全國安全生產月、119消防宣傳月等時間節點,開展知識宣講、技能培訓、案例解讀、應急演練等多種形式的應急科普宣教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
(牽頭單位:市應急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科協;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老干部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
(五)科普隊伍建設工程。
1. 加強科普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加強科普工作者隊伍建設,強化科普工作者培養和繼續教育,全面提升在職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人員的科學素質和業務水平。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學會、科普組織、科普場館、科技團體等培養科普人才。支持和鼓勵科普人員到區內外開展學習交流,提高科普人才隊伍綜合素質。
2. 加強專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充分發揮科技社團、高校、科研機構等作用,搭建科學傳播服務平臺,發展壯大科普專家團隊。加強科普傳媒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形成一批新聞、出版、影視、動漫等領域的高端科普傳媒人才,特別是新媒體科普傳媒人才。結合科學教育和課外科普活動,重點在中小學校、科普場館、青少年宮等建立專職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依托基層各類組織,動員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農村致富帶頭人、氣象信息員、中小學教師和科技志愿者等擔任科普宣傳員,實現村(社區)科普宣傳員全覆蓋。積極推進科學傳播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工作,加強專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
3. 加強科技志愿者隊伍建設。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和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建立完善科技志愿服務網絡,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積極參加科技志愿者活動,發展壯大科技志愿者隊伍。發揮各級科技志愿者組織作用,開展科技志愿者交流、培訓、經驗推廣等工作。在大型主題科普活動和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的展教活動中,為科技志愿者提供參與科普實踐的機會,充分發揮科技志愿者的作用。建立健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科技志愿者動員機制,發展應急科技志愿者隊伍。
4. 提高科技工作者科普服務能力。通過宣傳教育、能力培訓、榜樣示范等增強科技人員的科普能力,推動將科普工作納入業績考核,調動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
〔牽頭單位:市科協,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委)、市委老干部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
(六)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合作工程。
1. 參與打造高端科普國際交流平臺。充分利用國家對廣西開展科普國際化探索的支持,吸引更多科普國際交流資源集聚欽州,推動中國-東盟科普國際交流中心及基地建設邁上新臺階。積極組隊參與廣西與東盟各國在公共衛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等領域的雙邊、多邊合作,強化科普資源共建共享,促進科普產品交流,推動中國-東盟科普國際交流高質量發展。
2. 積極參與科普國際交流和合作。以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為突破口,組隊參加廣西青少年科學節暨東盟國家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動、廣西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暨東盟國家及粵港澳青少年機器人邀請賽等科普國際交流活動。聚焦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環境等領域,整合各部門、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各方資源,加強聯合協作,積極拓展面向東盟國家的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
〔牽頭單位:市科協,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黨校,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領導本方案實施工作,各成員單位和有關部門要按照工作分工,將有關任務納入相關規劃和計劃,充分履行工作職責。市科協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做好溝通聯絡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共同推進科學素質建設。
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領導當地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把科學素質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本地區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各縣區科協牽頭實施本地區科學素質工作規劃、計劃,建立完善有關部門和單位參加的科學素質工作協調機制,會同各相關部門全面推進本地區科學素質建設。
(二)優化工作機制。
建立完善共建機制。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各縣區人民政府建立科學素質建設共建機制,與文明城市等創建活動有效銜接。
優化監測評估機制。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全市各級各部門推進科學素質建設情況,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督促檢查,推動工作任務的落實。
完善激勵獎勵機制。對在科學素質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按照國家、自治區和市有關規定給予表揚和獎勵。
(三)強化條件保障。
完善政策法規。在有關政策法規中,體現科學素質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推動科學素質工作法制化建設。
加強理論研究。加強科普成果統計分析、科普理論和實踐研究,加強科普工作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探索依托高校、科研機構、科技社團建設科普政策決策咨詢研究機構,集聚科普理論和政策研究人才,培育和發展科普智庫。
加大經費投入。市、縣區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經費的投入水平。各有關部門根據承擔的任務,統籌考慮和落實所需經費。建立多元化的科普經費投入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加大科普投入。
文件下載: